_MG_1930.JPG  

我的共學之路~純紀錄(超級富有的幸福幸運女Antonia Wang)

 

女兒三歲的那一天,我買了蛋糕也安排了活動,讓她跟她的朋友在Green House好好的慶祝,因為Green House是專門為0-3歲孩子設計的空間,即使有些時段開放給大孩子,也只收到四歲,因此,許多媽媽的話題依舊繞著該為孩子選哪個幼稚園而轉。

 

那一天,有許多女兒熟悉的孩子要從Green House畢業,他們開始準備進入幼稚園,而我也因為接觸了許多的媽媽、一些很棒的幼教老師,間接瞭解了一間又一間的幼稚園、懂了一個又一個幼教系統。

 

然而,我卻找不到一個真正讓我安心的幼稚園,我不想去選哪一個幼教系統、我不想去比較哪一個體系比較好,我知道,那些系統都只是系統,那些理論都只是理論,沒有一個孩子是完完全全的屬於某個系統,沒有一個孩子只能由哪個體系教。

 

我的孩子,有一點點的華德福、有時候又很蒙特梭利、有時候她又感覺適合角落教學。

 

我們口口聲聲的說孩子該『因材施教』,卻把孩子丟進去一個又一個『制度』中、放到一個又一個的『體系』中。

 

我不知道當孩子進到幼稚園的時候,跟別人打架了,是如何被處理?是如何被了解?

 

我不知道當孩子一個動作就學會了之後,不想照著老師指導的步驟重複做的時候,會得到哪樣的對待?

 

我不知道孩子人際關係出了哪樣的狀況,我也不知道孩子的眼神為了什麼發光,又為了什麼黯淡?

 

我不知道在『老師好管理』跟『學生有創意』中產生衝突時,學校選擇哪一邊?

 

我不想讓孩子去試看看,因為我不知道試不好時,孩子該付出哪些代價?我又該付出哪些代價。

 

我不在乎孩子在學校學了哪些學科,只在乎當我為了讓孩子去接觸人群的時候,孩子是不是學到了正確的人際關係?

 

那一天,我透過我相機的觀景窗,看著女兒在燭光前看著大家為她唱著生日快樂歌,我的心中卻是焦慮到幾乎流下眼淚。

 

我的焦慮透過文章書寫出來,我的不安透過一次又一次跟幼教老師對談中尋求解決方法,那一陣子的我,非常的焦慮與恐慌,每一個夜晚跟老公徹夜長談讓他分擔我的焦慮。

 

那段時間,身邊的朋友沒幾個人懂我的焦慮、沒幾個人懂我的思維、沒有幾個人知道我心中的恐慌、沒幾個人知道我想給我孩子的路,即使,我對她們訴說,她們也不是很懂,或許只是聽聽就好,然後等著有一天我跟制度妥協。

 

有人勸我放下焦慮,因為根據『教養的迷思』一書中寫明的,每一個家庭就算有三個孩子,長大後也會因為遇到不同的人、走在不同的路、看到不同的風景而有不同的人生,父母的影響很少。

 

看了那本書,我真恨不得台灣有狼,或許把孩子丟給狼養,長大後有可能變成狼童,也有可能變成哈佛生。

 

我了解每一個人都會因為遇到不同的人、走在不同的路、看到不同的風景而有不同的人生,也因此,我才會焦慮的想在孩子小的時候讓她懂得觀察、分辨、分析、態度、語氣、人際關係互動、、、、、、、、,這樣一來以後不管她遇到哪樣的人,她都會分辨、分析、也找出適合的人際互動模式,這些才是孩子一生該有的能力,而不是英文或數學、弟子規。

 

那陣子我積極的找我信任的幼教老師出來吃飯討論,我努力的寫文章訴說我的焦慮,我努力的找跟我有同樣認知與看法的人,我找對孩子有不同看法的家長,我努力的找跟我同理念的人,找跟我有一樣想法的人,因為我知道,當時我的身邊沒有懂的人。

 

我相信,從出生就貴人不斷的女兒,一定有更棒的人生與機緣在前面等著她。

 

幸運的是,因為部落格的文章與自己為了孩子紀念而出的書籍,吸引了許多的噗友與網友的關注,一個對時事常常有共同看法的噗友回應說出他跟我有同樣的理念,也有組共學團體的計畫,於是,我馬上去看他的所有留言與資料。

 

看了之後,我超感謝老天的厚愛,對方是一個親職教育的講師,他在體制外的教育中努力很久,為了陪自己的孩子成長,辭去了工作,當一個全台跑的講師、也當一個全職爸爸。

 

從知道他要組自學團體的那一天開始,我就很積極的三不五時去他的噗浪、他的臉書上看他的思維,也督促他該開始辦自學團體了,他更透過電話來了解我的理念跟觀念,就這樣,郭老師就被我半逼半強迫的出來號召共學團體。

 

我們這一群共學團體錯約了幾次的見面,第一次真正見面是約在蘇活兒童美術館,那一天,我跟小B娘一點都不敢遲到,深怕錯過第一次見面的機會,也怕自己努力很久很久的機會,就因為自己的遲到而喪失。

 

那一天的孩子們的互動不多,反而是大人們因為聊教育,而彼此分享了許許多多的教養觀念,就這樣,那天我回到家還非常的興奮的感恩老天,我終於找到同理念的父母們了,孩子也找到了可以一起成長的朋友。

 

從共學團體組成到現在,快六個月了,這六個月我是努力的八點起床,早早趕出門,我不願意錯過每次的共學,即使刮風下雨我們依舊風雨無阻的出門,即使回娘家,也要特地搭高鐵回來趕赴出遊。

 

因為有共同的理念,所以,父母們可以一起很深入的談教養、談教育、談未來觀畫、談議題,因為每一個父母都是用很認真的態度在對待孩子,孩子也很認真的對待著彼此,我們不打罵孩子、不威脅、不恐嚇,孩子也就學不會打人、威脅與恐嚇。

 

孩子們出遊是放鬆的,因為每個大人都是善意的,不會被打、不會被罵、不會被管該怎麼玩、不會被追著吃東西、不會被追著穿衣服、不會被要求要照什麼方式走路、不會被要求怎麼跟朋友相處,只要提出問題,一定有大人蹲下來專心的聽、認真的回應。

 

我們讓孩子打赤膊、我們讓孩子赤腳到處跑、我們讓孩子把沙子從頭上往身上倒、我們讓孩子抓出一把沙往大人身上灑、我們讓孩子在草地上翻滾、我們讓孩子在寒風寒雨中穿雨衣玩到滿身濕,直到三歲半的孩子跟我們說:『媽媽,今天好好玩,不過下雨很麻煩,以後可以不要下雨出門嗎?』,。

 

大人們出遊也是放鬆的,不需要為孩子安排什麼樣的活動、不需要準備什麼遊玩的設備、不需要吃多好、不需要今天去包水餃、明天玩積木、後天講故事,我們把孩子帶到大自然中,讓他們自己玩,即使在一成不變的環境中,他們都可以玩出很多不同的玩法。

 

現在對我們而言,帶孩子去哪邊玩不是重點,因為我們的孩子不管去哪裡,不管有沒有帶玩具,他們都找得到可以讓自己開心的方法,都可以找到可以一起遊玩的方法。

 

一次一次的出遊,我們看著每一個孩子一點一滴的改變,我們看著每一個孩子越來越快樂的笑容,我們看著孩子一次又一次用語言討論、分析、表達、與互相關心。

 

一群孩子出遊,不會有狂罵的大人,也很少有孩子有爭執。

 

慢慢的,我們知道這個團體根本不是孩子們的共學團體,這是父母的共學團體,我們不只在孩子身上學了許多功課,我們也在彼此之間學了許多功課。

 

孩子出了任何的狀況,我不會找不到聽不懂我恐慌跟疑問的人,我們會一起討論、自我反省,郭老師更是會一針見血的點出問題點,我們可以一起帶孩子走街頭、一起帶孩子參與許多的議題,我也不需要帶著孩子去花錢參加一場又一場由大人設計安排給孩子看的活動。

 

我不需要付了一堆錢,去參加某個烹飪課程,卻只是在那邊看著孩子把量好份量的水放入良好份量的麵粉,就像麵粉工廠的機器一般,我們可以讓孩子玩麵粉、玩水,自己去感受麵粉與水的關係。

 

我們可以讓孩子很豪邁的躺在下過雨的沙坑中,讓泥巴水浸滿她的衣服,就如同童年時在田裡玩泥巴戰的自己。

 

因為父母都堅持不打、不罵、不欺騙、不恐嚇孩子,所以每一個大人都是願意蹲下身來跟孩子對話,每一個大人都把孩子當一個大人般的尊重,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大家一起想辦法,大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也一起想辦法。

 

孩子也在每個大人的對待中,學會了真正對待別人的方法,學會了如何專心的聽人說話,學會了如何修正自己,就如同每一個大人一樣,願意為了孩子檢討自己、真心道歉、爲孩子而改變。

 

我很慶幸當初的我,曾經經過那樣的恐慌,也慶幸自己可以如此積極找到有相同理念的父母,也感恩自己跟孩子的幸運。

 

網路上一堆的共遊團體,能找到一群都是善待孩子的大人,能找到願意為了孩子努力改變自己的大人,願意為了孩子去面對自己童年成長過程的大人,能找到有共同理念的人,那是一種無上的幸運。

 

謝謝這一路上的過程,也謝謝貢丸團中所有的大人與孩子,謝謝你們,讓我教養的路程中,學習滿滿、感恩滿滿。

 

 

    這是三個月之前的文章,發表出來是想要先紀錄孩子共遊團體的成立經過,孩子們在這個團體中快一年了,他們的互動一天比一天精采,我想在這裡開另外一個關於共遊團體的主題,幫孩子紀錄出遊,也紀錄大人們間的互動,提供給想要這樣訊息的父母們,另一種的思考角度。


『慎重聲明』:
經過幾年的歷練,我不認為有某種理念、某種學說、某種方式,適合所有的孩子,也適合所有的家庭。
父母總是必須在教養中,去思考每個學說、每個團體背後所想傳達的價值觀與目的,為孩子與家庭選擇最好的成長方式。

我文章中所有的貢丸團、共學團是一群父母互助組成,沒有人從中獲利,目前已經在102年六月底解散,在共學團內有許多的孩子是一直撞牆,大人看不懂卻被孩子當成見死不救,孩子受傷累累的,因此,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樣的團體。

目前我協助一群父母透過各種不同的活動讓父母跟孩子認識相同理念的新朋友,也依舊很認真、很開心的陪著我的兒女長大,因此,我跟任何的協會、基金會、補習班、安親班、『任何的共學團,沒有任何的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tonia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