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1200963.JPG    

說出心理的語言(文:超級富有的幸福幸運女
Antonia Wang)

 

剛剛結婚的時候,老公剛從建築師事務所轉換工作到室內設計公司,新公司工作很繁重,有時候老公白天在公司畫設計圖,夜晚進入關門的百貨公司監工,有時候白天做住家的案子,晚上做商業空間,那種沒日沒夜的工作壓縮著他的時間,很多時候回到家他已經沒有力氣說話了。

 

那一段時間的我,常常必須要藉由公司會計大姐的口中說公司狀況才知道老公面對了哪些事情?又承受了哪些工作與上司無理的要求?有一陣子我甚至很沮喪,為何老公回來不說呢?不說說他的壓力、不說說他的難處、不說說他的心情?那夫妻之間到底怎麼了?

 

後來的我每天等著他回家,電鍋裡總是放一盅湯,不管多晚,他回家後我會陪著他坐在餐桌前,他喝著湯我慢慢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我慢慢地說我的事情不強迫他說,後來,他也開始一點一滴地說著自己的工作,慢慢的他越來越願意說,也願意談。

那段時間的我,常常想那些婚姻專家所說的,夫妻之間就是要多溝通,只是又有哪些婚姻專家可以明白,有些人的嘴跟蚌殼一樣,很難挖得開,更何況好好的談與溝通?

 

一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個小男孩在遊戲間被別的孩子推到跌倒了,又氣又痛的他大哭了起來,男孩的父親沒有看到事情的經過,聞聲過來的時候,第一句話就是:『男孩子哭什麼哭?』,我看著那個男孩吞下了憤怒閉了嘴,眼淚一直擦,卻沒有了哭聲。



那時候的我才懂,男孩的教養,就如同這個男孩一樣,在面臨問題與壓力的時候,就是吞下眼淚閉嘴,我的老公也不例外,這樣長大的他,怎麼可能懂得如何說心事?

 

這幾年,我常常遇到一些孩子,有些孩子小學高年級了受傷要包紮,卻連自己怎麼受傷的?過程是如何?痛是哪樣的痛,是傷口的痛?還是骨頭動的痛都說不出個所以然,我常想這些孩子怎麼連自己的感受都說不清楚呢?

 

有些老師即使發現孩子有狀況,進入了需要輔導的系統,孩子連自己的感受都說不清楚,想法更沒有辦法說了,沒有辦法把感受跟想法說出來的孩子,腦中的複雜思維就沒有辦法有個整理系統,孩子語言的能力完全沒有好好的被建構,連要協助都很困難。

 

我記得曾經有一個媽媽帶著四歲的小男孩來找我,這個孩子明明很聰明,可惜媽媽為了怕干預孩子的想法,所以很少跟他對話,孩子常常騎著車去衝撞別人,也常常動手,不會說借過的時候動手,不會借東西的時候動手,不會說自己委屈的時候動手,那時候的我告訴母親:『協助這個孩子發展他的語言結構,陪著孩子玩在哪個時候該說借過?在哪個時候怎麼跟他借玩具?孩子學著用語言說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而不用動手。』

 

孩子的母親不以為然地說:『幹麻教,長大就會好!』



我笑笑的不說話,心中想,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孩子面對世界的狀況、心情、感覺越來越複雜,那時候的孩子面對百般感受怎麼說也說不出來了,如果真的孩子長大就會好,這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多人連自己的心情與感受都看不清楚,也說不明白的人?

 

 

最近,兩歲多的兒子慢慢的在發展語彙,從他小時候跌倒時,我抱著大哭的他慢慢地說:『痛!很痛,這是痛。』、摸著他的眼淚說:『哭哭,眼淚,眼淚!』,不小心跌倒在床上不痛的時候說:『跌倒了,跌倒了。』,然後慢慢的變成『跌倒了,腳很痛,哭哭。』

 

台灣的孩子父母會教『認知的語言』,這是車子、這是筷子、這是桌子,卻很少教『情緒語言』、『感覺語言』跟『邏輯語言』,這種感覺是生氣,這種感覺是難過,這種感覺是軟軟的,當這幾種語言結構整合的時候才能夠完整地說出:『桌子很硬,他在玩的時後不小心推到我,我往後倒撞到很痛,結果旁邊的人還大笑,我更覺得又氣又被羞辱。』,這樣的語言。

 

 

父母在學齡前建立孩子這樣的語言結構很重要,小二的女兒到了學校之後我不需要透過老師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因為孩子每天回家會迫不及待的跟我說在學校的點點滴滴,她會講班上每個同學的喜好、個人特質、哪些觀念很奇怪、也會把班上的所有事情前因後果講述的很清楚,她會講她的想法與看法,她會講她的心情,她會講她學習的技巧與方式,她會說出她判斷一件事情的思考脈絡,完整而清楚。



而這一些不是女兒天生氣質就會講這些話,而是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點一滴慢慢的協助她說自己的感受,用盡很多技巧慢慢的讓她的想法感受與她的語言合而為一,每天將我跟她遇到的事情在餐桌上詳細敘述給孩子的父親聽,慢慢的孩子也學著我詳細敘述一件事情。

 

有很多父母問我,有什麼繪本可以讓孩子了解情緒,也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覺跟想法?我總會說,如果父母相信孩子藉由繪本就能夠在嫉妒的時候,知道這是書裡面說的『嫉妒的感覺』,那麼,父母就也該相信看了親子書,就知道在孩子的每個狀況中該怎麼完美處理。

 

對我來說,讓孩子認識情緒最好的時間,就是情緒產生的當下,在她嫉妒的時候說『這是嫉妒的感覺,這就是嫉妒的感覺。』,讓她的感受跟語言結合,下次她遇到同樣的感覺才能說出:『媽媽我好嫉妒。』

 

女兒在老公出差的時候翻來覆去睡不著的時候,學會了那樣的心慌叫做『想念』,女兒在等生日禮物的過程中學會了那種心情是『期待』,女兒在自己的朋友跟別人玩的很開心的時後,學會那種感覺叫『忌妒』,女兒在朋友取消約會的時候,理解那種心中酸酸的感覺叫『失落』。



就如同當了媽才懂媽的感覺,那些感覺沒有當下感覺,就很難從書中了解一個母親複雜難懂的心情。


一直到當了母親之後我才知道,不是我的老公不願意說出他的心情與看法,而是他不會,他沒有發覺他的心情到底是不滿還是工作壓力?他不是不說他的心情,而是他不會說他的心情,他的語言建構缺了感覺這一塊。



男人不是不說,而是,不會說,心理語言的建構從來不是長大就會好,但是,影響卻很深。

 

不會知道現在自己的感覺是什麼?不會說出自己的感受,孩子就不會跟父母說感受,親子關係就無法暢通的溝通,人際關係無法順暢地處理自己的想法,無法聽別人的想法,就會有人際關係的障礙,而夫妻關係更受到影響。

 


當孩子學不會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即使人生遇到很大的困難,給再好的心理咨商師,孩子因為自己也說不清楚自己的感覺跟想法,也沒有辦法得到真正完整的協助,而孩子一出狀況,父母也完全無法理解孩子哪時候變了?

 


那些所謂內向、安靜、不多話的宅男或犯罪者,他們是天生不說,還是從來沒有學會怎麼看懂自己的感受,學會講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想法?因為身心語言沒有被完整的建構,只好任由所有的情緒壓在心中,等待一天爆發,即使再好的心理師也很難協助一個連自己什麼感覺心情都不會說的人,即使心理扭曲了也無法協助。

 

現在的我,除了持續的協助身邊的孩子將生活的感覺、想法、過程變成一種語彙的表達,還會協助孩子用對談轉念,看不同的角度,最重要的是,我會說出我自己身心的感受。

我會在孩子講出某些話的時候,精準的說出我的想法與感覺,而不是批判,我會告訴孩子我的喜悅,我的不舒服,我甚至會在某些時候說:『媽媽不懂怎麼處理這個問題,媽媽也要想辦法去找答案。』

 

有一天中午,我在學校等著上半天課的女兒放學,中午用餐時間還沒到,女兒的導師電話就來了,說孩子忘記帶筷子不願意吃便當,我進到教室的時候,看著孩子躲在老師的背後,聽到我來了就衝出來抱著我,老師說:『她氣自己沒帶筷子,不願意吃午餐,也不願意用免洗筷。』,我抱起女兒坐在走廊上,慢慢地撫著她的背,等她好好的哭一場後孩子帶著她的便當盒跟我回家。

 

離開學校,我在車上默默的不說話,等著孩子沈澱情緒,我開著車子,等孩子準備好,等了很久,回到家後女兒終於開口說:『媽媽,我不是因為沒帶筷子哭的。』,我回答:『媽媽知道妳不會因為這樣的理由哭的,可是妳要說真正的原因嗎?說出來,難過就會少一半了。』

 


那時候女兒才說:『早上全校為了爬山活動練習跑全校的時後,我在跑階梯的時候跌倒,結果後面的兩個高年級女生就說哈哈哈,跌倒了,不就很痛,她們取笑我,我好難過,我跌倒了很不舒服,還被取笑更難過,我一直忍忍忍,想忍回家跟妳說,結果看到自己連筷子都沒帶很挫折,就更難過了。』,說完,孩子就抱著我大哭了。

 

那時候的我抱著孩子說:『被取笑的感覺,讓妳這麼難過呀。』、『跌倒了,有沒有受傷?一定很痛吧?媽媽光想就很心疼。』、
『那妳會想去跟高年級的學姊說妳的不舒服嗎?』


女兒擦擦眼淚搖搖頭說:『會在別人跌倒的時後取笑人的人,說了也不懂別人的不舒服,媽媽,我知道她們是會取笑人的人就好。』

 

我又問:『那妳希望媽媽該怎麼樣做,妳才能夠處理好被取笑的不舒服感覺呢?』

女兒擦著眼淚笑著說:『媽媽,不用了,我說出來就好多了!』

 

女兒說出口的那句話,才讓我懂得,這一路上協助孩子把感覺、心情、生活的歷程、事情的前因後果跟語言結合,協助孩子說出心理語言,這一路的辛苦都沒有白費,孩子懂得講、懂得說出口、懂得看懂自己的不舒服,懂自己的感覺並說出口,懂得開口求救求理解,這才能夠有所謂真正的親子溝通。



而這一路的辛苦,得到最美的果實就是我常跟女兒說的這句話:『說的出來的苦,就好一半了!』。



原來,我一路上協助孩子說出心理語言,其實就是在協助孩子學著自已看懂且處理心中的苦。

 

再怎麼苦,說得出來,就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tonia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