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1130737  

輸與贏之間(圖文:超級富有的幸福幸運女Antonia Wang)

 

最近的我一直在腦海中想著,在政治學中的一個名詞叫做『零和賽局』,也就是說兩方人在對峙過程當中,贏的人所得到的利益,是對方所有的失去,也就是贏者全拿的概念。

 

這是政治學的一個名詞,卻常常在我的眼前上演,在我小的時候,我的父母是威權且強勢的,孩子們沒有講話與表達意見的權利,一切都是『爸媽說了算』,甚至以不給錢當籌碼,讓孩子們習慣為五斗米折腰,那時候的父母在親子之間是永遠的贏家,父母贏的是子女輸的,那是我們表達意見的權利,那也是我們一直無法萌芽的自主,我們說話的權力全部被父母拿走,那時候我的父母『贏者全拿』。

長大了之後,有了自己的工作,有了自己的經濟能力,父母不見的是贏者全拿的那一方,我曾經好幾年不跟父母聯繫,縱使,我知道他們會想孩子,縱使我瞭解當父母看到許多天災人禍卻不能打電話聽聽孩子聲音的慌急,我佔領了親子間的優勢,我贏得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思念與遺憾,那時候的我綁架著父母的掛心,在親子關係中『贏者全拿』的予取予求。

 

談戀愛之後,兩個人之間也是這樣的相處模式,不是『你聽我的』、就是『我聽你的』,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在於『誰說了算』,誰又贏了對方的『自由』,一向強勢的我,在愛情中總想要取的強勢的地位,而這樣的強勢造成對方的懦弱,慢慢地成為一個凡事丟給女友的男人。


經過了幾次這樣的互動關係,我慢慢地反思我自己,才懂得放下來那種『我說了算』、『這個男人怕不怕我』、『只有我是對的』的迷思,放下了『我就是要辯到贏』的迷思,也放下了一開口就想影響對方的企圖,只是用分享的心情,講我的心情。

 

因為這樣的改變,老公竟也慢慢地改變,他也常常分享他的點點滴滴,甚至在我說我的事情時,分享了他的想法,我們慢慢一點一滴地互相瞭解彼此的看法,慢慢地找出了取得共識的方式,甚至常常一聊忘了時間,從夜晚聊到忘了天已經亮了。

當了媽媽之後,我常常看到很多的父母,採取傳統威權的做法,凡事『爸媽說了算』,我看到了童年的時候,父母對待我的方式,一種父母贏者全拿的優勢,只是,孩子被剝奪的是自己思考的能力,被剝奪的是選擇與對話的練習。

 

這樣的孩子,或許他們的人生也要跟我一樣,經過了許許多多的衝撞與考驗,經過了無數的自省,才能夠勉勉強強地找回屬於自己的自信,才能在許許多多的跌撞中,找出了自己的盲點,然而那個時候,或許人生已經過了一半,或許一輩子都沒這樣的機會。

然而,也有一些父母採取的是另外一種方式,凡事以孩子意見為主,孩子不管做什麼都善意解讀,百般的配合,孩子支配着父母的一舉一動,甚至支配着父母的所有生活,孩子命令、恐嚇、威脅着父母可以做什麼,又不可以做什麼,這是孩子的『贏者全拿』,父母失去了自己的立場與選擇。

這樣的孩子出了家門,遇到了朋友的拒絕、別人心情不好時的不理睬、別人沒有如父母造他指揮的方式走時,卻盾入了自己是輸家的自卑、挫折滿滿,情緒多到自己無法處理。


兩種親子相處的方式都在走邊緣,都在論誰輸誰贏。

 

只是,親子關係一定是個零和遊戲嗎?一定要是一個贏者全拿的賽局嗎?為何一定要有人贏就有人輸?

 

而夫妻之間的教養觀念,一定要誰聽誰的?誰說了算?誰又不聽誰的嗎?

 

夫妻與親子之間,輸的人一定不開心,贏的人又有什麼快樂可言?

 

最近,我常問郭老師,為何有些孩子可以談?有些不能?郭老師說:『如果夫妻之間的對話沒有空間,只是誰聽誰的,誰說了算。孩子當然無法從中學習到商量,也只能在命令跟聽命中擇一,少了中間的過程,而父母對孩子的說話也很重要,凡事可以對談才是重要的,』


於是,我開始慢慢觀察許多父母跟孩子的對話,有一天,小寶想要喝飲料,他跟小寶爸爸說:『爸爸,去幫我買飲料,我想要喝飲料。』,小寶爸爸平靜的說:『是噢,可是,我現在不想去耶!我在跟大家商量事情。』

 

小寶說:『拜託啦!去幫我買一下。』,小寶爸爸幫他想了另一個方法:『你口渴了是吧,那喝水好嗎?』,小寶說:『我不想!我被飲料控制了我想喝飲料。』


小寶爸爸一臉為難地說:『可是飲料對身體不好,我會擔心你!』,小寶說:『沒關係呀!』,小寶爸爸說:『可是,我有關係,因為你對我來說很重要,怎麼辦?』,小寶想了想:『那泡五穀奶給我喝好了。』,於是,父子之間有了共識,沒有輸贏,達到了兩個都要的目的,得到了一種的妥協。


同樣的狀況也在共學團跟蘋果的對話中,六歲的蘋果有一天想要投販賣機,他走到一群大人之間,跟其中一個媽媽說:『小貞媽媽,借我三十元。』

我在旁邊沒有任何情緒的問:『蘋果你要借錢,那請問哪時候還呢?』
蘋果想了想,轉頭跟小寶爸爸說:『小寶爸爸,“給”我三十元。』
小寶爸爸說:『蘋果,你先給我三十元好嗎?』
蘋果說:『我不要。』
小寶爸爸說:『是噢!我也不想隨便給別人我的錢。』
蘋果想了想說:『那借我三十元。』
小寶爸爸說:『那要哪時候還給我呢?』
蘋果說:『那借我三十元,我投飲料25元,還你五元。』
小寶爸爸繼續說:『可是你跟我借的是30元,還只有還五元呀?』
蘋果想了想之後,又轉頭找小貞媽媽借,就這樣我們大家跟蘋果一來一往商量了好久,後來當他一轉頭的時候,看到自己的媽媽剛剛走過來,他眼睛發了光,對著還搞不清楚狀況的媽媽說:『媽媽,可以幫我投個飲料嗎?我渴了!』


那天,我一直想著這整個過程,這一群大人不是想捉弄孩子的語氣,不是想欺負孩子的心情,也因為我們從沒有用這樣的心態對待過孩子,所以蘋果面對這樣的對話也不覺得自己是被欺負,我們平等的敘述着我們各自的感覺,討論着,互相為對方與自己想辦法,不需要爭著面紅耳赤,誰輸誰贏?

 

那時候的我才懂得,太多的父母在跟孩子爭輸贏,孩子學習遇到困難點了,父母逼著孩子去學校,最大的原因在於『這樣父母不就妥協了?讓孩子贏了?』,然而在這輸贏之間,對於學習的困難點在哪裡?如何一起解決?一起對話的空間卻沒了。

 

孩子想買一樣東西的時候,讓孩子買就是『孩子贏了』,硬拉著哭泣的孩子走就是『爸媽贏了,不妥協。』,而在買與不買之間,『為何想買這個東西?』『預算的問題?』『是想要還是需要?』『為何在眾多商品中選了這個?』,這輸與贏中間的對話練習去了哪裡?在輸與贏中間的學習去了哪裡?

 

女兒五歲半的時候,我帶孩子出國玩,有一天在一個遊樂場玩了整天後,女兒想要挑一個玩具回飯店,那天女兒在整個賣場逛呀逛,選了很久,從事室內設計的老公一直鼓吹孩子買一組浩大的玩具房屋組回家,女兒不為所動。


後來,女兒挑的東西很多,每一樣我們都會討論,玩具太大了裝不下行李箱、台灣好像買得到、同樣性質的玩具很多,那一天,孩子邊玩邊挑了很久很久才選到她要的玩具結帳回飯店。

 

過了三個星期,我們回到台灣了,有一天早晨,女兒開心的舒醒,我們在床上玩了一下子,女兒忽然正經地說:『媽媽,我們來談談。』,於是,我收起了開玩笑的心情,很正經地看著她說:『好!妳說,我在聽。』

女兒很正經地說:『在日本KITTY樂園的時候,我不是在挑禮物嗎?我本來很想很想買吸塵器回來的,可是妳說太大了,行李箱好像裝不下去,所以我就沒有買了,我後來選了點菜的那個玩具,妳記得嗎?』

 

我想了想,有點印象的點點頭,女兒又繼續說:『可是,我回來的每一天都會想到那個吸塵器,覺得那時候我應該把它買回來的。』

我回答:『妳的意思就是妳覺得很遺憾嗎?』,女兒不解地問:『什麼叫做遺憾?』,我回答:『就是妳錯過了某些東西、遺失了某些機會或是處理的時間點後,心裡面卻常常想,當初如果我不那樣做就好了,心理有些難過,常常想起,當初如果我不這樣做就好了,這就是遺憾。』

女兒點點頭說:『沒錯就是這種感覺。』


我又繼續說:『妳現在跟媽媽說的意思是想告訴我,妳感覺是我阻止妳買吸塵器,所以,這件事情讓妳很不舒服嗎?』

女兒回答說:『不是,我覺得妳說得有道理,我們的行李箱太小了,真的帶不回來,所以我才會改變心意買點菜的玩具,可是我真的覺得很想要那個吸塵器,很可愛,也常常想起它,如果下次去,可以帶大一點的行李箱嗎?我想買那個吸塵器回來,可以嗎?』

我看著孩子說:『好,如果我們下次有去,而那時候的妳還很想買,沒有改變心意,而那裡還是有賣吸塵器,那我們就買回來好嗎?可是不代表下次去還會到那個樂園,就算去,也不一定那裡還有賣那種吸塵器,就算都有,或許,妳也改變心意不想買了,懂嗎?』,女兒點點頭,笑開了說:『這就是媽媽說日本人的那個什麼會的意思嗎?』,我笑笑地說:『對!就是日本人說的一期一會。』,女兒笑笑地說:『對呀!搞不好我會改變心意買娃娃屋回來!』

 

我以為對話結束了,想要轉移孩子的情緒,於是開心的提議說:『寶貝,我們來玩猜拳遊戲,誰贏了誰就決定要玩什麼可以嗎?』,這是女兒很喜歡的一種決定遊戲方法,她開心地點點頭,跟我猜拳,第一把拳孩子就贏了。


我開心地問:『好,妳贏了,妳想玩什麼?扮家家酒遊戲嗎?』


女兒很正經的搖搖頭說:『不是,媽媽,來!我們再來談談我的“遺憾”。』


聽到她這樣說,我頓了一下,然後無法抑止的大笑了起來。

 

那時候的我才懂,誰主導了買什麼玩具不重要,誰贏了主導權也不重要,親子之間誰聽誰的,誰輸誰贏不重要,因為不管是誰輸誰贏,付出代價的不是自己就是自己最愛的孩子。

 

而那個時候的我才懂,原來婚姻與親子之間,幸福原來就藏在輸與贏中間的對話空間。










PS。一期一會的概念是旅行中孩子無聊時,我們兩人坐在路邊等老公買東西時,邊看著路邊來來去去的人,邊聊邊談的,『下次來或者是五分鐘後來,坐在這裡,就不可能看到這個小朋友走過。』,後來這樣的概念,讓到處去認識新朋友的女兒可以瞭解,在某些遊戲場遇到新認識的朋友,如果沒有其他交集,或許,就再也不會見面了。


『慎重聲明』:
經過幾年的歷練,我不認為有某種理念、某種學說、某種方式,適合所有的孩子,也適合所有的家庭。
父母總是必須在教養中,去思考每個學說、每個團體背後所想傳達的價值觀與目的,為孩子與家庭選擇最好的成長方式。

我文章中所有的貢丸團、共學團是一群父母互助組成,沒有人從中獲利,目前已經在102年六月底解散,在共學團內有許多的孩子是一直撞牆,大人看不懂卻被孩子當成見死不救,孩子受傷累累的,因此,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樣的團體。

目前我協助一群父母透過各種不同的活動讓父母跟孩子認識相同理念的新朋友,也依舊很認真、很開心的陪著我的兒女長大,因此,我跟任何的協會、基金會、補習班、安親班、『任何的共學團,沒有任何的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tonia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