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MG_5552.JPG   

 

處理與處罰(圖文:超級富有的幸福幸運女Antonia Wang)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曾經背叛過我的同伴,當了一個所謂的「抓把子」,也就是「告密者」,事情過了很久很久,久到我忘記了當初是告了哪些密?說了那件事情?我幾乎忘記了所有的原因,但是我一直忘不掉的是,因為自己害怕被打,害怕自己得不到長輩的疼愛而告密,害自己的朋友挨打,以換取自己被大人贊揚的感覺,非常的惡劣。

 

我忘不了當朋友被打,還不把我扯出來的義氣,那樣的義氣相對於我的行為,更讓我愧疚,我忘不了自己每天每刻都害怕著有一天會被朋友們發現自己的卑劣,害怕著別人發現是我告的密,我膽戰心驚的過著每一天,然後在心中暗暗地下了決定,今生中,絕不再當這樣背叛朋友信任的人。

 

隨著年紀一天天的增長,我的生命中出現了很多這樣的人,當初以為是好朋友才一起去小說店看漫畫、一起談論著誰喜歡誰、一起談著昨天沒看書又偷看了那部連續劇,然後才發現,這些只屬於朋友才知道的事情,老師都知道,還當著全班的面被羞辱一頓。

 

以為自己很信任的朋友,可以在私底下暢所欲言地將觀念、談理念、分析看法、一起抱怨工作、一起講未來計劃,然而這些因為信任而放心的暢所欲言,這些因為信任對方的人格而說的話,後來才發現,那也是主管處分別人的理由、革職一個人的藉口。

 

我無法跟告密的人相處。

 

即使我知道,求學時期那個告密的同學,沒有人願意跟她在一起,沒有人願意跟她講真話,沒有人願意理她,沒有人願意找她一起吃午餐,沒有人願意跟她一起下課回家,從她的告密行為被發現的那一天開始,就已經在忍受著與全班為敵的日子,在忍受著被全班排擠的痛苦。

 

即使經過多年之後,當她在家鄉遇到同學,沒人願意跟她打招呼,甚至,會指著她告訴身邊的人說:「那個是我們那年級的抓把子!」

 

我懂得告密者的苦,但我想她不一定會知道別人的苦。

 

或許,她不知道當別人因為對她的信任而暢所欲言,卻變成她取悅老師、長輩的工具時,那是多麼大的一種被背叛?

 

或許,告密者也不一定知道,當別人要跟他們聊天的時候,是需要多麼小心翼翼地在心中想著:「講這個不知道會不會被他拿去告密害我沒工作?」、「說這個會不會被他拿去告訴老師?」、「不跟他當朋友不知道會不會以後被他亂告密,一天到晚被找麻煩,可是當朋友又怕自己講錯話?」

 

告密者巴著自己是老師、長官、長輩的紅人,以為別人就不敢不跟他當朋友,卻不了解或許他交到的根本不算是朋友。

 

我想告密者不知道別人心中的苦,那種被背叛的苦,也看不懂別人眼中的輕視。

 

我想告密者也不知道,當他自以為正義、自以為可以得到長輩讚美的去舉發他的朋友時,卻不知道自己背叛朋友的信任,才是最卑劣的人格。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看到五歲的小五跑到我面前告狀時,我有多震驚。

 

一天,小五他很自傲地告訴我:「彈彈媽媽,剛剛小一不把他的玩具借給小二玩,他不懂分享;小三沒把飯吃完還讓飯掉到地上,浪費食物;小四剛剛亂丟紙屑。」

 

我告訴他:「小一的玩具他有權利決定借給誰,我們該尊重他的決定,小三飯掉在地上撿起來丟垃圾桶就好,小四亂丟紙屑可能是一時忘記了,跟他好好說他就會做。」

 

小五一臉錯愕的看著我大聲抗議的說:「妳應該處罰他們呀!然後,給我獎品呀!」

 

那時候的我懂了,原來,小五即使才五歲,他已經學會了告密,而且還覺得這樣的行為該被獎勵。

 

原來,我們的教育一直在鼓勵著孩子,「舉發」自己的朋友、監視自己的朋友、出賣著自己的朋友。

 

我們以為,這樣的孩子是長輩跟老師的好幫手,幫助我們好管理,卻沒看到這個孩子,利用了朋友的信任在討好長輩,沒看到這個孩子無法處理自己的人際關係,正透過老師跟長輩的手與口,去「教訓」那個自己無法相處的人。

 

我們也忽視了,這樣的孩子該背著「抓把子」的臭名一輩子,即使多年以後,帶著自己的孩子在家鄉吃一碗麵,還會被別人說『那是我們那年級的抓把子』。

 

我們忘記了,當一個舉發同學的小老師,或許有一天,也會是「職業學生」、「叛國賊」、「職業間諜」、「商業間諜」,或者是辦公室中那個最討人厭的同事。

 

我想小五一定不知道,這樣的行為在往後會讓他的人際關係陷入那樣的處境,我想那些獎勵他的大人也不知道。

 

夜晚,四歲半的女兒問我:「媽媽,什麼叫做處罰?什麼又叫做罰站?」,這時候的我才想起,女兒從來沒被處罰過,也從來沒被罰站過。

 

我總是認為事情發生了就去處理就好,沒有什麼該獎賞,也沒有什麼該處罰。

 

杯子打破了,剛好學處理怎麼將滿地的水吸乾,學習如何整理破裂的玻璃;沒有食慾不想吃飯,剛好學著瞭解自己的身體,瞭解自己吃飯的份量,聽聽自己身體的聲音。

 

打了人,就不會有人願意約她出去玩;講了不好聽的話刺傷了別人,就必須去面對朋友的情緒,並且要為了一句話付出很多的代價,去撫平朋友的怒氣。

 

因為不懂得不傷人的拒絕,而得罪了朋友,讓朋友也不願意把玩具借給他,那就一起想出不傷人的拒絕法;借玩具被拒絕,想盡辦法去借或是處理自己的情緒。

 

面對用暴力對待的朋友,學習著去選擇朋友,去處理自己的心情與切斷一段關係。

 

我的孩子跟所有的孩子一樣,她會哭鬧、她會調皮搗蛋、她也曾經無理取鬧,每一次,都是我們一起面對、一起處理,沒有所為的處罰,也沒有任何的獎賞。

 

慢慢的,孩子四歲半了,在一個大家都用同樣方式相處的團體裡面,在一個大家都用處理事情的團體中,我發現孩子們已經可以開始處理事情了。

 

四歲多的小真會在她剛滿一歲的妹妹玩女兒彈彈頭髮時說:「彈彈,如果我妹妹玩妳的頭髮讓妳不舒服,請妳告訴我,她還小不懂,我可以幫妳說。」

 

小真也會在朋友生氣的時候說:「妳生氣不借別人剪刀,是不是怕我妹妹會受傷?那如果我跟媽媽一起注意著,妳可不可以放心一點了,不生氣了?」

 

慢慢地我發現,孩子們的爭執,越來越不需要大人的介入,孩子們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他們開始會處理自己的情緒,自己走去朋友面前說:「你剛剛的做法讓我不舒服,請你跟我道歉。」

 

他們也開始會處理著別人的情緒:「我都一下子就原諒別人了,這樣才不會生氣太久,生氣很久不好呀!」

 

有一天,女兒跟朋友小慈有一些小誤會,她快速地跟對方說對不起,對方卻還沒平復,大人介入處理的時候,女兒在一旁坐著,這時候五歲的蘋果跑到她的面前說:「彈彈,我跟妳借藍色的車車,小惠也想要,我拿妳紅色的車給她,她說她不要,她要藍色的,怎麼辦?」

 

女兒聽了之後說:「沒關係,我來處理!」

 

她帶著蘋果走到兩歲多的小惠面前輕聲的問:「小惠,妳是不是不想要紅色的車,想要蘋果哥哥藍色的車子?」

 

小惠點點頭說:「對!我要藍色的。」

 

女兒彎著腰對著兩歲多的小惠說:「那我幫妳問看看蘋果哥哥要不要跟你交換好不好?」

 

小惠說好,女兒便轉身問蘋果說:「蘋果請問你願意跟小惠交換車子嗎?」

蘋果拒絕了,女兒又問:「那等你玩夠了,想換車的時候,可以跟小惠交換嗎?」

 

這時候蘋果就爽快地答應了,女兒才又轉身跟小惠說:「蘋果哥哥現在正在玩,我們要尊重,等蘋果哥哥玩夠了,再請他跟妳交換,可以請妳稍微等一下嗎?」,小惠答應了,開心的跟蘋果哥哥一起玩車。

 

處理完這整件事情後,女兒才跑到我的身邊,一直要求我抱,然後說:「媽媽,我不知道小慈為什麼這麼生氣,我有點嚇到。」

 

那時候的我抱著女兒,看著她在自己有狀況的時候,還會去處理朋友間搶玩具的問題,問題處理完再回到我身邊,處理她自己的情緒,同一個時間,處理兩樣事情,有條不紊,而且很明確。

 

那時候的我知道,我的孩子不可能會有告密的行為,因為她不懂告訴大人為什麼會害別人被打,她也知道,很多事情自己都可以處理。

 

他們處理著別人的情緒,所以不需要去請老師或大人來「評斷」;他們可以處理自己跟朋友間的爭執,所以不需要藉由告密用大人的手來「教訓」別人。

 

他們處理著玩具的爭執,他們處理著朋友間的爭執,他們處理著分配玩具的問題,他們處理著分配順序的問題,他們不需要去跟大人告狀,他們慢慢的懂得開始處理自己的人際關係。

 

他們知道水打翻了怎麼收拾,他們知道打翻碗不需要生氣,去處理就好。

 

他們不需要要求大人處罰誰,也不需要出賣朋友得到獎賞。

 

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在處罰與處理之中,選擇了處理事情,於是,我慢慢的、慢慢的看著孩子們長出來的能力,長出了處理事情的能力。

 

感謝老天給我的幸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tonia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