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MG_2059.JPG  


貢丸團小故事-孩子們的教室

 

之前我住的房子是老公自己設計的,一進門最搶眼的就是兩面牆大的大書櫃,書櫃雖然超大卻還不夠擺我跟老公的書籍,時間一到就必須大量的捐贈給圖書館,我記得有一次,一個朋友一進我家門看到我家的書牆,就不太想走進來了。

 

他告訴我:『妳家的書怎麼這麼多呀?

我說:『看你喜歡什麼,可以借回去看呀!』

 
他一臉嫌惡的說:『我這輩子最痛恨書了,碩士學位一拿到,我就發誓再也不碰書。』

 

我忘不了那樣的神情,這個朋友的學歷比我高,還是個留學國外的碩士,但是那種對書的嫌惡,卻也是我看過最直接也最坦白的。

 

有多少人,拿到學歷之後,除了八卦雜誌之外就沒有看書的習慣了?

 

『人,為何要學習?』這一個問題在我的腦海中不停的翻轉著。

 

有一天,四歲的女兒在電話中告訴外婆:『我們今天去台大玩喔~。』

母親在電話中,問她:『那以後妳要不要讀那個學校?

女兒嘟起嘴巴說:『我不想去學校,我不要上課。』

 

女兒對學校的恐懼其來有自,小時候她的好朋友去學校後就曾經告訴她:『妳不睡午覺,老師會打妳喔。』,還告訴她:『去學校要乖乖聽老師說話,不然會被打。』

 

也有大哥哥告訴她:『現在的老師不打人,可是妳要練習自己打自己,因為老師都叫妳要自己打自己。』

 

那一天聽孩子跟母親的對話,我在想,或許我該把孩子對『打人老師的恐懼』跟『學習』這兩個事情釐清,於是夜晚,我們有了這樣的對話:

 

『寶貝,妳不喜歡去學校學東西嗎?

『不喜歡,因為老師都會打人。』

『可是妳知道為什麼妳的朋友出去玩,都只有媽媽背著大相機拍照,其他媽媽都不太幫大家拍照呢?

『不知道!』

『因為媽媽有去上過課,知道那樣的光線要用哪樣的設定,才可以拍出好照片。像媽媽會開車,也是去上課學的,我想學開車,就去找會教的老師上課,我想學用縫紉機,我就請阿姨來家中教我怎麼用。』

『那我想學的東西,也可以找老師學嗎?

『親愛的寶貝,那當然囉,以後妳想學義大利麵,妳可以去義大利找你最喜歡吃的餐廳學,妳想學法國料理,妳可以去法國學,妳想要學建築,妳可以去巴塞隆納,想要學化妝,可以去紐約學,只要妳想學,這個世界就是妳的教室。』

『那我明天想學自己買東西、自己做蕃茄海鮮義大利麵可以嗎?

『可以呀!』

『會很難嗎?

『親愛的寶貝呀!當妳真心想要學一樣東西的時候,就不會有難這件事情了,一點都不難。』

 

女兒心滿意足的睡著之後,我看著她的臉,心裡想的是很多人對貢丸團的質疑,母親不只一次的告訴我:『每天都帶孩子出去玩,都不去學校學東西。』

 

我想著同一天,我跟三歲四個月的小寶、四歲大的女兒一起在台大玩,在平台上跳舞跳累了之後,我們坐在椅子上,看著建國高架橋上的車在辛亥路形成了一個匯流的系統,我們玩著『猜猜這台車往哪個方向走的遊戲』。

 

因為這樣的遊戲,我認真的解釋了,如何看出駕駛人正在踩煞車?方向燈又該怎麼看?為什麼煞車要用紅燈?為什麼方向燈要用黄燈?為什麼左轉的車要在那個線道?為什麼直行的車要停下來,往右方向的車車卻可以走?

 

女兒跟小寶此起彼落的為什麼,讓我幾乎用盡了我所有的知識與方法來解釋,顏色的波長、駕駛人在想什麼?要往哪個方向走?而設計道路跟紅綠燈的人又在想什麼?為何這樣設計?

 

有些是談,有些是把問題丟給孩子們思考,讓他們開心的講答案。

 

很即興的談,很生活的話題,卻差點用光我的腦細胞。

 

沒有上課鐘、沒有下課鐘,有人想離開就離開。

 

於是我們又往下走,剛好看到一個工人,開著一台或車停在校園中,貨車上有一台正轟隆轟隆做響的發電機,孩子們又停下了他們的腳步,看著那個工人用電動刀片切割鋼筋冒出大量的火花。

 

工人在炎熱的太陽底下汗如雨下,我蹲在兩個孩子之間,解釋著為何要用圓形切割刀,在戶外沒有電,所以要用發電機發電,如何的切割,孩子們站在烈日下,看著工人切割、換刀片、扭斷鋼筋、堆疊鋼筋,一點都不想離開。

 

後來小寶爸爸來了,看到她們認真的眼神,開始講解所謂的摩擦力,摩擦力如何產生熱能,讓孩子用手摩擦產生熱,一點一滴的解釋,直到孩子滿意為止,我們在烈日下站了半個多小時,只為了讓孩子甘願的講出那句:『喔~我懂了!走吧。』

 

現在,五歲的蘋果會告訴大家:『天黑了,要回家了,因為太陽去南半球了。』

 

四歲的女兒會說:『太陽去照巴黎鐵塔了。』

 

我們在孩子學腳踏車的時候,跟孩子談『重心』、『地心引力』,在打雷的時候談雷電,在橋下的時候,解釋光線照到河面上的反光,如何在橋下璧面產生漂亮的光波紋。

 

MOMO媽媽會在孩子們發現馬陸的時候,把馬陸放在自己的手上,解釋馬陸跟毛毛蟲的不同,在發現毛毛蟲的時候,討論著毛毛毛蟲的生態,如何拯救誤闖馬路的毛毛蟲,在池塘邊發現蝌蚪的時候,孩子們邊撈蝌蚪,邊觀察長腳的蝌蚪,與剛剛變成青蛙的蝌蚪,也討論著生命。

 

當孩子們在地上挖一個洞,放入了水變成水池,不懂水為何會慢慢的消失?我們跟孩子解釋『滲透』。

 

孩子們騎腳踏車玩『甩尾』,我們告訴他們『離心力』,當孩子們問為何小寶爸爸的車可以開到河邊?彈彈爸爸的車不可以? 我們解釋了越野休旅車跟房車設計上的不同,何謂『底盤』?哪些車底盤要高?哪些車因為要降低風阻所以底盤要低?什麼又是『風阻』?

 

因此,出門的時候,五歲的彥彥會告訴我們,前面的那台車是SAAB的那一款,輪胎的設計跟別的車有什麼不同,甚至他會懂的許多修車專有名詞。

 

三歲四個月的小寶會在等紅燈的時候問:『前面那台車,明明停了,為什麼沒有踩煞車?煞車燈怎麼沒亮?

 

四歲的肉彈會在用鋼杯喝飲料的時候,發現底部的飲料在發光,她會拿起家中的每個不同材質的杯子裝同樣的飲料,看看還會不會發光?

 

當她問我為何發光的時候,我告訴她『可能是鋼杯的底部剛剛好反射了電燈的光,所以才會發光。』,於是她翻箱倒櫃的拿著她的手電筒,蓋住杯子看黑暗中的飲料有沒有發光,再用手電筒從手的夾縫中照光,看看飲料是不是發光?

最後,眼神發光的她,抬頭告訴我:『媽媽,妳說的對,是光線的關係。』

 

孩子那句:『媽媽,妳說的對。』讓我真正的知道,我的孩子或許沒有乖乖的坐在課堂上,但是不代表她沒有在思考與學習。

 

我的孩子或許沒有去學校,但是不代表她的求知慾不被滿足。

 

我的孩子或許沒有買什麼教材、哪一種書、哪一套學說,但是她的教材是她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每分每秒。

 

我的孩子或許沒有所謂的大中小班,但是,她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發現驚奇、疑問與解惑,對事情的發現與疑惑,對問題的提出開心不已。

 

他們的疑問沒有年級的限制,我們的解答也沒有年級的限制。

 

我的孩子或許還沒有一個真正的老師,但是她知道,只要她想要了解,身邊有哪些大人都可以提供她解答。

 

孩子們讓我知道,學習的意義在哪裡?在為了幫生活中的每一個疑惑解答並找出方法。

 

或許有一天,當他們無法再從大人的解釋中找到滿足,當他們發現書籍可以讓他們的疑惑擁有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的解答時,書籍在他們的心中,不會是一個痛苦的來源,而是一種求知泉源的滿足。

 

而當孩子們可以把生活處處當教室的時候,他們的腳走多遠,他們的教室,就有多廣闊。

 

放眼望去,都是我想給孩子們的教室。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共學
    全站熱搜

    Antonia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